欢迎来到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!
发表时间:2025-06-26 15:46:19
在通钢,有这样一位“氧”护者,他以铁一般的担当扎根制氧一线25载,在平凡岗位上书写非凡答卷。他就是首钢劳模、能源事业部制氧作业区党支部书记、作业长靳旭。
2001年,21岁的靳旭来到通钢原氧气厂,自此与制氧设备结下不解之缘。初到岗位,面对轰鸣的机器与复杂的参数,他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扎进知识的海洋:白天穿梭于管道之间,笔记本上记录着设备运行的每个细节;一有空就捧着制氧工艺相关书籍逐字钻研,遇到瓶颈便追着老师傅们请教。正是这股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的钻劲,让靳旭在短时间内就吃透了制氧全流程,从连阀门型号都认不全的“新手”成长为能独立处理突发故障的技术骨干。
降本增效是企业生存的必修课。2023年,3号两万制氧机组空分塔突发进砂故障,过冷器通道堵塞如同一颗“血栓”危及整个系统。过冷器换热通道的进砂堵塞处理,在国内鲜有成功案例,这激起了靳旭的斗志,连续40余天坚守在检修现场。他盯着堵塞的管道冥思苦想,突然灵光一闪:“爆破冲击+低温冲洗,说不定能行!”靳旭带着团队反复推演、模拟试验,终于在大家的锲而不舍下成功打通堵塞通道。这项创新不仅节约备件费400余万元,也为解决空分堵塞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。
每天清晨,靳旭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设备区,扳手、测温仪、笔记本是他的“三件宝”。他始终将各级设备点检当做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执行,狠抓设备隐患排查和治理。2024年,作业区共完成280余项检修任务,设备故障率始终保持为零。制氧综合成本累计降低3070万元,对外创收更是超额101.8万元,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。
在保障制氧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,靳旭以“斤两必较”的成本意识带领团队挖潜创效,让降本增效的“种子”在制氧作业区结出累累硕果。
2024年,16台阀门经精细研磨、密封件更换后重新投用,8套进口轴瓦通过精度修复恢复性能,12台换热器经管路疏通与防腐处理焕发新生,累计节约设备费用80万元;组织实施进口备件国产化改造,节约备件费用30万元;实施制氧机组冷却塔改造项目,创效130万元,并作为典型案例在通钢同类型机组中推广。
作为作业区的“安全把关人”,靳旭聚焦安全阀管接头承压痛点,发明“安全阀管接头加强装置”。该装置加强了安全阀管接头的抗压能力,并提升了安全阀管接头的安全性能,为高压工况下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,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在外委转自营攻坚中,他带领团队挑起8台球罐防腐检验和膨胀机大修的担子,两项自营项目累计节约外委费用120万元。从废旧设备修复到核心技术革新,从专利成果转化到自主检修突破,靳旭以“过日子”的精细劲,在公司的“氧气命脉”上雕琢出降本增效的立体画卷。
“一人强不算强,团队强才是真的强。”这是靳旭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为了让年轻人快速成长,他定期在作业区开展技术讲座和岗位练兵活动。同时,还鼓励大家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培训课程,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。在他的指导下,作业区多人成长为业务骨干,1人被评为通钢工匠,2人被评为首席技师,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从“通钢劳模”到“首钢劳模”,靳旭的奋斗足迹深深印在设备旁、检修间。如今,他依旧扎根现场,带领团队用汗水浇灌创新,在公司制氧一线持续冲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