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!
发表时间:2022-05-18 07:33:05
人有了梦想,才会有为之奋斗的方向,便有了拼尽全力的理由,便有了爆发出无限潜力的可能。
在炼钢事业部有这样一位“80后”年轻的带头人,面对责任和使命,他选择担当不退缩;面对瓶颈和难题,他迎难而上破困局。他年轻,充满活力敢于拼搏;他聪明,思路敏捷做事干练。他先后被评为首钢劳动模范、首钢优秀青年人才、通化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,他就是炼钢事业部党委书记、部长鲁艮军。
“2003年我从学校刚刚毕业,来到通钢成为了一名炼钢技术员。当看到火红的转炉冶炼出的钢水,浇铸出一根根铸坯,我就下定决心,以后要用新的工艺炼出更好更优质的钢水。”这是鲁艮军23岁时埋下的奋斗种子。
刚下厂时,老师傅们看着带着一副眼镜,有着书生气息的他,觉得这孩子来学转炉炼钢,这环境条件,就没相信他能干长,能干好。鲁艮军看出了师傅们的想法,没有说啥,而是暗暗较劲。每天跟在师傅后面,炉前炉后,台上台下地看着,脑袋聪明的他,记着师傅的每一个眼神,每一个动作,每一句话,每一次处理事故的操作。时间长了,积累的多了,实际冶炼钢水的技术他也掌握得八九不离十。于是,他就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,为推进新工艺、冶炼新品种钢提供了很多技术支撑。老师傅们也愿意将更多的看家本领交给他。
“被抽调到原三炼钢厂筹备组的那几年,学到了很多,也收获了很多。虽然是吃了很多苦,熬了很多的心血,但也是过得最充实的日子。”鲁艮军回忆道。
刚到筹备组时,面对厚厚的120吨顶底复吹转炉的项目材料和图纸;面对与之前30吨转炉4倍差距的大转炉;面对全新的冶炼工艺,这些挑战并没有阻挡他探索高效冶炼的步伐。从外出武钢学习到转炉砌筑安装;从初期调试到烘炉冶炼,每天不断查阅相关资料、和专家学习探讨,几年下来,他熟练掌握了120吨转炉冶炼的工艺。2005年,作为项目主要实施人完成了“120吨顶底复吹转炉计算机自动炼钢”项目。该项目以“副枪指导120吨顶底复吹转炉炼钢操作法”通过了吉林省总工会、吉林省科学技术厅等多个部门及机构共同验收审批,并获得吉林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一等奖。
“要有感情地对待转炉,钢水一炉一炉地出,日子一天一天地过,只要你对转炉像对待亲人和朋友,它就会一样的对你。”他常常这样告诉职工。
担任炼钢主任和炼钢专业技术带头人的那几年,鲁艮军对待三台转炉,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。从它们“吃的、用的”,到炉衬的自身情况,每一项指标,每一台转炉炉况,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。为强化管控促进钢水成本降低,他一方面结合岗位创新等活动,鼓励职工牢固树立长期“过紧日子”的思想,坚持在工作中开展自主创新,广泛实施小技小改、修旧利废等降本增效工作;另一方面,他带领生产技术骨干,在传统炼钢工艺基础上,完善了自动加料模式、枪位模式、底吹模式及副枪控制模式,并被达涅利康力斯公司授予“副枪项目杰出贡献技术专家”称号。后来,他还作为项目主要实施人,完成了“优化转炉冶炼工艺,降低石灰消耗”和“优化转炉入炉原料配比降低钢铁料消耗”两个攻关项目,石灰消耗及钢铁料消耗两个指标明显改善,累计创效3193.37万元,分别获得通钢科技成果二等奖、三等奖。工作表现出色的他,2019年被聘为炼钢事业部副部长,2022年被聘为炼钢事业部党委书记、部长。
“青年职工就要立足岗位成长成才,敢于创新创造,要有不服输和不怕挫折的精神。要发挥青年敢闯、敢想、敢干的精气神,奋斗有为正青春。”这是鲁艮军担任炼钢事业部党委书记、部长时经常激励职工的话。
敢于否定自我,才能实现真正进步;敢于打破常规,才能形成实质性突破。2021年,是“十四五”的开局之年,为打好“十四五”开局仗,提高生产节奏,他组织开展“强管理、夯基础、提产增效”劳动竞赛,深入一线调研,调动职工工作干劲,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。转炉单炉座班产、精炼单炉班产、铸机单机班产、周产量连续创新高、破纪录,鼓舞了士气,实现了最高日产108炉的好成绩,48天达到日产100炉以上,热轧板卷提前40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,全年板卷产量突破300万吨,超设计能力60万吨,不仅创造该生产线投产以来年产最佳纪录,而且实现了通钢人16年的夙愿。今年以来,在去年破纪录的基础上,不断挑战新高度,热轧板卷破日产纪录8次、破月产纪录1次。
在指标攻关中,鲁艮军更是下足功夫。围绕铁耗攻关,他提出建立废钢入炉经济模型,实现废钢物料深度管控。2021年,铁耗比年计划降低81.88公斤/吨,通过打铁耗弥补钢产量35.17万吨,且多次在首钢钢铁板块降铁耗中名列前茅。去年改造的三号方坯连铸机180方连铸坯8个流一次热试成功,机时产量由原来的211.2吨/小时增加到243.24吨/小时,为后续轧钢产品规格种类升级奠定了基础。
现在,青春是用来奋斗的;将来,青春是用来回忆的。回顾鲁艮军走过的路,一步一个脚印,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、走得很充实。他用敢为人先、敢于突破,带领炼钢人打破了生产瓶颈,重塑了炼钢人的精神。他用奋斗描绘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,用不负韶华诠释一名“80后”青年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