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!

创新工作室 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党的建设 > 创新工作室

向“新”而行丨葛振朋创新工作室以技术革新赋能运输安全

发表时间:2025-11-28 09:05:24

“安全是生产的底线,创新首先要守住这条线。”作为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,这是葛振朋常挂在嘴边的话。装载机作为厂区常用设备,传统依靠人工拉手刹驻车的方式存在安全隐患。为解决这一痛点,葛振朋创新工作室经过反复钻研,成功研发出装载机辅助驻车装置。

该装置在原有驻车系统基础上,加装人体红外传感器与气路电磁阀,形成智能连锁反应。当驾驶员坐在驾驶位时,传感器检测到人存在,电磁阀通气,不影响原车所有功能正常使用;一旦驾驶员离开座椅,或车辆熄火断电,传感器立即触发电磁阀断气,自动控制原车驻车装置完成制动,相当于自动拉起手刹。这一创新从根本上杜绝了忘拉手刹引发的溜车风险,为运输作业安全增添了重要保障。该项目在今年3月成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此技术应用后,装载机驻车安全事故发生率降至零。

除了安全防护类创新,该工作室还将目光投向设备损耗与成本控制的核心问题。厂区自卸车长期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重载作业,前桥钢板弹簧因承载力不足、厚度较薄,频繁发生断裂故障。此前要么单片更换,新旧钢板弹性强度不一导致新板仍易断裂;要么整体更换,每组成本高达一千余元,经济负担较重。

针对这一难题,葛振朋带领工作室成员从设备受力原理入手,经过多次实验摸索,创新提出“利旧改造、优化配比”的解决方案。该工作室发现后桥钢板厚度达25毫米,承载力强且断裂频次低,便将后桥闲置或下线的加厚钢板回收利用,对前桥钢板弹簧进行改造。最终确定保留前桥上部4至5片原车钢板以保证弹性,将下部7至8片更换为加厚钢板,既避免了全换导致的高成本,又解决了单片更换易损坏的问题。

改造后,前桥钢板承载力显著提升,上下跳动间隙减小,设备故障大幅降低。以265型自卸车为例,改造前,每月需更换钢板4至5次;改造后,已平稳运行一个月无故障,不仅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,还降低了维修成本和停机误工损失。

在持续攻关中,葛振朋创新工作室还完成了多项实用型技术改造。针对自卸车车厢升降机构存在的安全隐患,该工作室在车厢底部加装防脱拉杆与缓冲装置,即使油缸或铰接部件损坏,也能通过拉杆缓冲避免车厢意外坠落,进一步提升了作业安全性。此外,该工作室先后攻克铁路道叉加热融雪装置实验、徐工25吨吊车上车油门改造、救援车发电机组故障维修、智能燃油加热装置加装等多项课题,累计获得内燃机车燃油滤清器自动排水装置、铁道线路农药自动喷洒装置等多项专利,用技术创新为运输生产保驾护航。

“创新不一定是复杂的大项目,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改小革就是好创新。”葛振朋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。工作室的创新成果都源于一线实践:看到驾驶员频繁维修钢板,就琢磨如何优化配比;发现驻车存在安全隐患,就钻研智能防护装置。葛振朋带领工作室成员带着问题去观察、带着思考去钻研,在修旧利废中挖潜力,在攻坚克难中求突破,让创新成果真正落地生根、发挥实效。

如今,葛振朋创新工作室正朝着联创联建的方向持续发力,与刘永军工作室等开展合作,整合技术资源,形成创新合力。近期“一种调车工况内燃机车车钩吊杆装置”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多项在研课题也在稳步推进中。这些扎根一线的创新成果,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维修和设备采购成本,更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,形成了“人人想创新、事事能创新、处处可创新”的良好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