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!

新闻中心
公司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动态

地下“考古队” 演绎“冻人”故事

发表时间:2023-12-05 09:26:58

11月下旬,室外的寒风像刀子一样,呼啸着切割着每一个暴露在冷空气中的面孔。而有一群人为保生产用水,不畏严寒、迎难而上,在凛冬的风雪中演绎美丽“冻人”的抢修故事。

能源净水外线管网的一处涵洞内,不断有水涌出,机电修造公司一支抢修小队头戴帽灯、身披雨衣、脚穿雨靴,扛着水泵、抽水带,蹚过没过小腿的水流往涵洞深处走去。

针对这起突发漏水事故,机电修造公司接到能源事业部委托后,迅速成立抢修小队到达现场。

机电修造公司副经理耿军介绍说:“现场水流很大,初步判断漏点比较大,多耽误一分钟,就多一分浪费,也对公司安全生产多一分威胁,必须立即处理!”

“关闭水阀!上抽水泵!搭跳板!”一条条指令迅速发出……

抢修小队不畏刺骨冰水,立即下水,把抽水泵开到最大马力,大概3个多小时后,随着水不断被排出,1.2米见方的人孔露出来。抢修小队立刻搭建跳板、脚手架、梯子,进入护管隧道。1.5米高的隧道内,人一落到没膝的水中,雨衣内、靴子里灌满水,手脚瞬间酥麻,像针扎了一样。

人瞬间冻透,但施工不能停!

水泵继续工作,抢修人员迅速观察地形,前后望不到边的隧道,让抢修队犯了难。

这么冷的天!这么冰的水!这么长的隧道!

人能不能挺住?漏点在哪?怎么挖?

一个个难题摆在了抢修队面前。

通钢之星、机电修造公司土建项目部负责人赵峰带头干,他说:“再难也得争分夺秒干,给抢修小队配备多功能气体检测仪,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,必须尽快找到漏点,全员上,一起干!干累的、挺不住的,上老乡家里暖和一会儿!”

抢修队没有一个人退缩,像下饺子似的,跳到水里,半弓着身体,一桶一桶的淤泥、石块等沉淀物被抬出人孔。随着水泵和人力3个多小时的奋力合战,隧道内的水迅速降至脚踝处。时间来到晚上8点多,抢修队全员浑身上下湿透了,脸都冻白了,但大家没有怨言。

“我们的职工是好样的!一般人在室外站一个小时就待不住了,而我们的职工已经在刺骨的冰水里干了七八个小时!”抢修队成员于绍勇说。

“我们几个骨干一起研究了一下,隧道内空间有限,不能用机械挖掘,全得靠职工一锹一锹地挖,明天就从人孔正下方开始,分两队向隧道两个方向延伸,迅速挖掘,寻找漏点!”赵峰告诉笔者。

第二天早7点,抢修小队迅速集结,大家手拿钎子、锹桶,穿戴好雨衣雨靴,再次进入隧道。施工作业空间狭窄,大家只能猫着腰干,8人小队分成2组,人孔上方2人负责运送泥土,隧道内6人兵分两路开挖,1米、2米、3米……一锹一锹地挖,遇到硬块就用钎子凿,1个小时、2个小时……在冷水和泥浆里,隧道壁不断有水渗出,淤泥让脚步更沉重,长时间猫着腰,手臂和腰酸疼,抢修人员却不知疲惫地挖2个小时再换人,一桶桶带着水的淤泥被清理出来。

为了抢工期,中午单位把盒饭送到现场。抢修小队借用老乡家的屋子,扒拉一口饭,又赶紧返回挖掘现场。

连续两天,抢修人员都在寒风、冷水和泥浆中加班到晚上7点多,一天下来已是满身泥泞。

“除了泥,身上的衣服裤子也被冻得硬邦邦的,但其实不冷,干上活儿就热乎了!”抢修队成员张庆伟憨憨地说。

“领导体恤我们干活累,每天给我们送热乎的盒饭、热水、暖贴、毛毡袜。咱通钢自己家的事,找不到漏点,我们晚上睡觉都不踏实。”抢修队成员史凤磊说。

这样的挖掘持续到第四天,终于迎来转机,左侧小组挖掘到20多米处,发现挖掘管道处比别的地方泥土更软,且有水慢慢溢出,判断漏点就在附近。

“队长快来,漏点在我们这边!”挖掘小队止不住的高兴。

但底下被水泡的地方容易塌方,挖掘只能一点一点进行,还要时刻关注挖掘面状况,漏水点的挖掘堪比“考古”。

随着挖掘进度的推进,管道上部露出原貌,漏水处为DN900铸铁管道连接处的铅封腐蚀老化脱落,管道连接处错位、环向断裂。

赵峰快速下达指令,两组合并,注意安全,继续对漏点两侧和底部进行挖掘,保证有足够的处理作业面。

漏点找到了,怎么修成了又一个难点。

铅封需要照着原来的尺寸进行制模、熔铸、塑形再焊接等多道工序,现场潮湿,制作周期长,不利于安装,且存在季节性热胀冷缩,密封性不好等缺点,让抢修小队犯了难。

老办法行不通,那就用新工艺。机电修造公司抢修小队联合能源事业部专业人员一起商讨修复方案,最终采纳能源事业部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的使用承插哈夫节(一种管道堵漏器)进行修复,该配件内部为胶圈,完美契合缝隙,且适应热胀冷缩季节特性,外部为金属固定,坚固且方便安装。

兵分两路,一方面,能源事业部提供相应尺寸的承插哈夫节及安装配件;一方面抢修小队继续挖掘漏点管道底部,为后续安装创造条件。

承插哈夫节到位,抢修小队齐心协力1个小时就完成了安装。并马不停蹄地赶往阀门处,4个人合力1个小时,手动拧2米高的阀门,终于送水试漏一次成功,隧道内人员观察修复处没有漏水,大家都松了一口气。后续的回填工作大家干得更起劲了。

笔者手记

这是通钢人战严寒的一个缩影,没有华丽的言辞,只有朴素的真实。

11月下旬,正值通化地区“断崖式”降温。那么冷的隧道内,笔者穿着厚厚的棉袄只是待了一会儿便感觉冻透了。靴子“灌包”,浑身泥浆,还得猫着腰干着最脏最累最难熬的活,我想这就是“通钢精神”,这就是通钢一线职工的工作状态,他们无愧于“通钢人”的称号。

采访时,他们内敛朴实,不善言辞;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,他们却又个个积极主动、攻坚克难。他们有着浓厚的“通钢情”,虽然把这份爱埋在心底,从不宣之于口,却用实际行动展现“主人翁”精神,表达着最朴素的情感。他们在寒风中坚守、在泥泞中奋战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通钢是通钢人的通钢”的承诺。